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政策法规 > 聚焦2025年全国两会 > 详细内容
张斌委员:文化产业展新景 奏响原创之光与科技之翼双重奏
在故宫博物院《数字文物库》小程序里,千年前的《千里江山图》正以 8K 超高清分辨率徐徐展开;敦煌研究院的「数字藏经洞」项目让全球观众通过手机即可穿越时空走进千年佛窟;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动画新作《深海》运用全息投影技术打造出奇幻海底世界。这些文化现象昭示着,中国文化产业正经历着一场由内而外的深刻变革,原创力与科技力的双重驱动正在重塑产业生态,开辟出满足新时代精神需求的文化新空间。
一、原创觉醒:文化产业的本源回归
文化自信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在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的双重作用下,文化产业正在经历从跟跑模仿到原创引领的质变。2023 年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全国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实现营收 12.9 万亿元,其中原创类文化产品与服务占比首次突破 35%,较五年前增长 12 个百分点。
故宫博物院推出的 “数字文物库” 收录了 8 万 + 文物高清影像,开发出 700 余款文创产品,创造了文创发展的经典案例,说明真正打动人心的文化产品,必然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文学艺术创作领域同样呈现原创活力迸发的态势。网络文学平台数据显示,2024 年现实题材作品占比达 42%,《人世间》《平凡的世界》等现实主义作品持续引发社会共鸣。戏剧舞台也迎来原创力量的爆发,戏曲题材的原创话剧《万火关》,紧扣中轴线申遗成功的时代脉搏,实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巧妙融合,突破了模式化、概念化的创作陈规,富有独特魅力与内涵精神,极受观众喜爱与社会好评,被誉为「以小舞台、小制作取得了轰动的反响」。这些作品以普通人视角折射时代变迁,用细腻笔触描绘时代精神图谱,展现出强劲的生命力。
二、科技赋能:产业升级的底层革命
数字技术正在重构文化产业的创作、传播和消费模式。5G+AR 技术让敦煌壁画在千里之外的展厅中立体呈现,AI 辅助创作系统能够自动生成诗词对联,区块链技术为数字版权保护提供全新解决方案。据工信部统计,2023 年我国数字文化产业规模达 6.5 万亿元,占整个文化产业比重超过 50%。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科技与文化的融合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催生新的艺术形态。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三维菁彩声」技术首次实现全景声与三维视觉的协同呈现,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打造出震撼世界的视听盛宴。这种技术创新不仅提升了艺术表现力,更创造了全新的审美体验。科技还在重塑文化消费场景。杭州「宋城夜游」项目运用 LED 矩阵墙、全息投影等技术,将《清明上河图》转化为沉浸式实景演出,单日最高接待量突破 8 万人次。成都太古里打造的「数字文化共生社区」,通过物联网连接 200 余家商户,构建起虚实交融的文化消费新生态。
三、需求迭代:文化消费的范式转移
当代消费者的文化需求呈现出个性化、分众化、体验化的显著特征。QuestMobile 数据显示,Z 世代用户日均文化消费时长较 70、80 后增长 3 倍,他们更注重参与感、互动性和社交属性。这种变化也在促使文化产业供给端进行结构性改革。
「云演艺」「云展览」等新型消费模式快速崛起。国家大剧院推出的「线上音乐会」系列,累计吸引观众超 3 亿人次,开创了高雅艺术普及新路径。B 站数据显示,2023 年国风类视频播放量同比增长 120%,虚拟偶像直播打赏收入占总营收的 18%,折射出年轻一代对新型文化形态的热烈追捧。
文化消费正从物质层面转向精神层面。上海浦东美术馆推出的「对话达芬奇」展览,通过 MR 混合现实技术让观众与《蒙娜丽莎》「面对面」对话,门票提前 3 个月告罄。这种深度参与式的文化体验,满足了人们对精神生活的渴求。
站在新的历史坐标上,中国文化产业正站在原创力觉醒与科技力突破的双重风口上。这些生动实践印证着:当传统文化精髓与现代科技基因完美融合,当产业创新活力与群众精神需求同频共振,文化产业就能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未来的文化图景,必将是原创之光照亮文明之路,科技之翼托举精神之梦的新境界。
(作者为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化产业协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