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晚,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校区操场上,800架无人机腾空而起。寓意哈工大在航空领域特别贡献的“哈工大星”、驰骋赛场的HRT赛车、飞跃苍穹的“威海壹号”卫星一一呈现……光影变幻中,威海文化产业的“星座”被逐一点亮。
一场光影秀背后,传递出我市以数字经济为支点撬动文化产业升级的深层逻辑。今年以来,我市以“文化数字化”为引擎,积极探索“文化+科技”深度融合协同创新机制,推动文化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并逐步形成“文化可触摸、体验可沉浸、产业可持续”的新型数字文化生态,赋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文化可触摸 传统“花样”在数字中翻新
“无论看几遍,仍会被舞台‘拽’回百年前。”刚刚过去的“暑期档”,市民姜玮在同乐戏院连刷两遍我市首部数字光影真人演艺舞台剧《栖霞街》,脑海中留下了对数字光影的深刻记忆。
当灯光暗下,新旧场景在光影里无缝衔接,海浪、老街、商号的立体影像从四面涌来,配合着演员的表演,“藏”在剧情里的栖霞街百年人文故事、威海卫城市变迁史,变得清晰可感,仿佛跟着时光机“穿越”而来。
去年7月,承载着威海人特殊历史记忆的栖霞街正式开街。作为街区地标性建筑的同乐戏院,是上世纪之初威海最大的一处营业性新式剧院。
为更好保留、传承这份文化记忆,我市在修复建设时特意为其“装上”了数字翅膀:360度环绕的纯白幕墙取代传统舞台背景,数字光影成了“新演员”,为市民、游客带来多层次的视听体验。
不止同乐戏院,数字技术也让更多带着“威海符号”的文化“活”了起来:
在至海港湾负一层,融合VR、全息投影、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科幻海世界,让海洋文化从书本走向指尖;
在郭永怀数字博物馆里,增建“云游——郭永怀事迹陈列馆”“云游——郭永怀故居”全景导览系统,让红色记忆以更鲜活的方式代代相传;
沿着千里海疆爱国主义展示带,建成胶东育儿所旧址等爱国主义研学游学数字体验项目14个,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
“立足爱国主义文化、红色文化、海洋文化等本土资源,我市加速以数字为画笔,为传统‘花样’涂上全新色彩,打破‘文化只能隔屏观看’的壁垒,让市民、游客在科技赋能中读懂城市的文化脉络。”市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介绍。
体验可沉浸 在虚实交融中“玩”转文化
“伸手能碰到大禹治水的浪花,转身能遇见《山海经》里的神兽,这哪是看风景,明明是‘活’在神话里!”9月14日,北京游客李宝刚戴着VR设备,在乳山银滩“元汇未来元宇宙VR体验馆”里,完成了一场“重回山海”的奇幻之旅。
作为体验馆的核心项目,“重回山海”将《山海经》中的文字转化成可感可触的立体世界,让游客不用“啃”古文,选个章节就能“扎”进神话里。
“除‘重回山海’外,我们还设计推出‘神奇森友园’‘山海秘境’等12款VR大空间体验产品,为不同游客提供多样化选择。”山东外事职业大学元宇宙研究院团队成员指着电脑上的模型介绍,他们同时推进乳山银滩、大乳山的1:1数字建模,将来游客戴上VR,不仅能“站”在银滩看海,还能“回到”过去,听老渔民讲银滩的老故事。
这样的“沉浸式”体验项目落地威海,离不开实打实的政策支撑。近年来,我市深入落实《山东省支持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协同创新的政策措施》,从资金、人才、平台三方面为数字文化产业“搭骨架”:
——资金上,每年安排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数字文旅项目,威海金线顶文旅综合体已获1亿元信贷支持,产业引导基金为中小数字文化企业“输血”;
——人才上,对接哈工大、中艺等高校,成立山东外事职业大学元宇宙研究院、哈理工—歌尔创客数字创新中心,定向培养、引进数字文化应用型人才近300人;
——平台上,打造“一中心、四平台、多载体”格局,以数字文化产业科技研究中心打通合作渠道,以“山东手造·威海中心”、中国油画交易中心拓宽服务场景,支持刘公岛、华夏城等示范基地升级数字体验项目,推动“文化+科技”的融合之路越走越宽。
产业可持续 从“单点突破”到“集群崛起”
“如果说数字让文化变‘好玩’是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1.0版,那让数字文化产业集聚成链,‘转’起来,就是迈向3.0版。”在经开区智慧谷服务贸易产业园,项目负责人语气里满是自豪,“现在,楼上是做数字建模的,楼下就是研究VR、MR技术的,隔壁还有MCN机构,转个弯儿就能找到合作伙伴。”
位于园区A3栋的威海矩阵动漫科技有限公司,就是“集群效应”的受益者之一。
作为腾讯游戏的“御用”设计团队,这家成立不到两年的企业,已为《怪物猎人》《斗破苍穹》《全境封锁》等热门IP设计人机交互界面,成为国内动漫圈的“黑马”。
“选择回威海,一是想家,二是这里的产业生态太对味了。”谈及为何将项目落在威海,公司总经理姜英杰坦言。
身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威海人,去年,姜英杰得知智慧谷在打造数字文化产业园后,就毫不犹豫地带着团队落户:“园区里有建模、有特效、有运营,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都配齐了,我们专心做设计就行。”
除了产业结构配套,更让姜英杰安心的还有园区的人才支撑。“人机交互设计需要专业人才,培养一个成手至少要一年。”他说,在园区可以联合威海智慧谷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定向培养原画设计、3D建模、特效制作等领域人才,制定个性化培养计划,最大程度上解决招人才的问题,这更加坚定了企业发展信心。
矩阵动漫的成长,是威海数字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按照做强一批龙头、引进一批强企、打造一批园区的“三个一批”思路,持续壮大“全球打印机基地”、歌尔数字文化装备、迪尚“AI+3D”数字化服装设计等项目,以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产业链发展;主动对接央企、行业领军企业,把优质数字文化项目“请”到威海;打造“文化+科技”特色产业园,形成从技术研发到内容制作、从IP运营到市场推广的完整生态。
今年上半年,我市文化新业态企业营业收入达到107.7亿元,在全省排名第三位。亮眼的数据,印证着产业的发展活力。
眼下,从无人机秀的“小数字”,到文化产业的“大星球”;从单个项目的“亮点”,到全产业链的“风景”……借助数字技术,不仅让文化“活”起来,更让文化“火”起来,让威海故事顺着数字的脉络,传到更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