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由文化部、财政部主办,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培训学院承办的“2015年文化部文化产业创业创意人才培训”第七期在京举行开班典礼。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科研处处长卢娟、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艺术学院副院长隋吉林出席参加并讲话。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设计早已成一种语言,越来越多的产业开始用它来创意重塑物品面貌。国务院总理李克强9月16日在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提出要积极部署建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撑平台,用新模式汇聚发展新动能;去年3月份,文化部印发《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作为推动建设创新型国家过程中最核心的要素,创意人才的市场化、产业化对接开始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如何真正做好人才的信息服务、培训服务、市场对接服务,不仅是相关政府部门的工作课题,同时也是业内包括创意人才自身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开班仪式上,卢娟简单向大家介绍了今年开展的系列“文化产业创业创意人才扶持计划”的项目背景。自《实施意见》出台之后,从2014年到2015年,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已经连续两年开展此项培训,充分利用多元化的方式与渠道,加强对“全国青年文化创业创意扶持计划人才库”优秀青年设计师的培养、推广与产业对接扶持力度。据了解,在以往历次的培训过程中,“双创”人才培训充分利用深圳文博会、义乌文交会等机会,通过行业发展论坛、优秀作品推介等建立与文化企业,尤其是中小微文化企业的产业化对接渠道。卢娟提到,今年将增加北京文博会期间的学习机会,特设优秀设计师专馆,着力打造面向更广范围的公众创意服务交流平台。
据了解,下一步“文化产业创业创意人才扶持计划”还将继续加强宣传推广力度,一方面充分利用国内主流媒体,加强优秀青年设计师的宣传力度,同时利用各大文创博览会,集中对优秀设计力量进行综合性的宣传。在后续对入库人才的跟踪服务阶段,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还将在全国范围内挑选重点城市进行重点宣传,进一步加强设计师(工作室)、设计师作品与企业需求的市场化对接,持续提供更精准、更专业的相关服务。
培训课程第一讲,来自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院长许平,他就当“创意创业创新创造新一轮‘创业经济’大潮中的路径思考”这一问题现场与大家分析。许平表示,创业经济浪潮的兴起,可以看作是对1998年以来,创意经济世界大潮的一次政策性的回应,甚至方向上的最新调整到位。此前,中国政府对于英国模式的“创意经济“始终报以比较谨慎的态度,一直没有在国家级层面进行正式的回应,直到形成全国性的“文化产业”以及“文化创意产业”政策为止,才将经济性的“创意产业”与文化性的“文化产业”作为一个嫁接,有了全国性的某种政策安排。1998年,英国政府的一个“创意产业工作小组”在一份《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提出“创意产业”概念。此后,英国政府开始实施设计师“明星计划”,持续推动设计师与国内小微企业的对接合作,试验性将优秀的设计力量进行全国推广,以逐渐调整英国设计的发展方向,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欧美等国推行振兴制造业发展的背景因素之一。
许平认为,从“创意经济”到创业经济,某种程度上是中国社会经济资源“精准投放”的再次实验,是动员更广泛的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创造力经济的政策措施,也是中国社会对兴起于一时的世界“创意经济”浪潮的一种主动调整。许平现场表示,新一轮‘创业经济’的热潮必将对今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产生重要推动作用,而这一关键阶段对人才的需求也将是非常大的。
据悉,此次参与培训的学员来自全国各地,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在校学生,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各地创意设计公司的优秀设计人才。这些新锐的设计力量带着梦想,齐聚一堂,互相学习,探讨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的未来设计趋势。来自河南理工大学建筑于艺术设计学院的杨慧丹在接受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频道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近年来第三、四产业的不断发展,设计之于相关产业的推动力量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尤其是产、学、研的关注,此次培训国家层面能够给予如此之高的重视程度,也印证了自己对于国内设计行业发展的一些思考,并表示希望能够充分利用此次培训的机会,一方面增进与业内优秀设计师的相互学习与交流,同时借此机会,参加北京国际设计周,了解最新的行业发展趋势。
需要强调的是,在此次培训的现场教学环节,参训学员将有机会充分利用北京国际设计周举办之契机,全程实地参与考察大栅栏设计社区、智慧城市系列设计展、751时尚设计广场国际设计节、2015北京创意农业主题展等系列活动,深入学习前沿融合创意设计力量,加速提高创意产业对接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