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东极庙子湖岛上静谧的夜晚被一场热闹的晚会打破,当地的文艺下乡巡回演出在岛上的文化礼堂举行,吸引了众多居民前去观看。除歌舞等表演外,演出还为老人准备了耳熟能详的经典越剧:《追鱼》选段“书馆”、《梁祝》选段“十八相送”。
“扮相好,唱得好听,我们很喜欢!”70多岁的李阿婆笑逐颜开地说。看完演出后,和李阿婆一样,许多群众在普陀区送戏下乡反馈意见表上写下自己的评价。
“去年,我们就开始探索建立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机制,出台了《普陀区送戏下乡剧节目采购办法》,不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社会化’进程。”普陀区文广新局副局长乐波说。
2014年,普陀区对9项社会力量兴办文化活动项目补助88万元。为了提高服务实效,还完善了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共发放送戏下乡反馈意见表1000余张,群众对演出的时间、地点、内容安排满意度在98%以上。据统计,普陀区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已投入2000余万元。
近年来,浙江各地纷纷探索送戏下乡、文化进社区公益演出以及培训、讲座等公共文化服务项目面向社会公开采购的做法。
2008年,由杭州市文广新局主办的“你点我演”新模式出台。据杭州市文化馆馆长张莉介绍,每年初,他们会对送戏下乡的演出单位进行招标,择优选择专业及民营文艺团体加盟。经过几年的磨合,在政府采购文化服务下基层过程中,不断把“点播权”和“选看权”交给群众。如今,政府提供“菜单”、群众按口味“点菜”在杭州已成为传统。
桐庐春燕越剧团是杭州群众点单较多的民间剧团,团长俞敏华对此很自豪:“繁忙的演出虽然辛苦,但老百姓欢迎,我们很欣慰。”
自2012年起,温州市也开始了探索性的尝试。温州市文广新局文化艺术处处长郑云说,温州民间戏曲市场向来活跃,民间剧团有70多家,从业人员达3500多人,每年演出2.5万场以上,民间剧团完全有条件和能力承接政府的戏曲演出项目。
日前,温州市2015年度送戏下乡、文化进社区公益演出等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已开始面向社会公开采购,具备提供文艺演出能力的事业单位、民间剧团和社会文艺团体都可以报名参加投标。“今年,我们将投入240万元经费购买送戏下乡演出150场、文化进社区公益演出15场。”郑云说。
对此,温州市民间职业剧团协会会长胡柳昌认为,通过公开招标让优秀的民间剧团参与政府主办的送戏下乡活动,能为民间剧团提供实实在在的演出机会,能在扶持和培育民间剧团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如今,温州除了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外,也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管理运行。例如,由温州市鹿城区文广新局牵头,滨江街道办事处与辖区同心艺术团签订了《委托管理协议书》,同心艺术团接手滨江街道综合文化活动中心,正式开启了社会力量参与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管理。
另外,舟山还尝试运用网络创新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2014年4月14日,舟山首创的“淘文化网”正式上线运行。据舟山市文广新局文化艺术处处长汤赛虹介绍,淘文化网是一个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社会化运作平台,该平台由供方空间、需方空间、监管平台和交易门户四部分组成。供方负责提供各类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需方负责自主选择、消费反馈,政府则负责整个过程的监管,整个交易过程全部在淘文化网平台上进行。
截至今年4月13日,淘文化网共有注册用户601个,社会组织、文艺团队等提供文化服务的注册单位76家,需求单位注册205家,参与服务人数4350人,提供文艺演出、培训展览、电影放映等项目516个,已成功交易510笔。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副教授阮可认为,浙江在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方面是先行先试,有不少探索和创新。一是给出“清单”,如宁波市鄞州区,杭州市余杭区、拱墅区等地较早向社会公布了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指导性目录,在参与设施建设、购买活动产品等给出“清单”。二是降低“门槛”,如温州市对于承接主体,不仅是法人、备案的团体,而且文化志愿者团队也可以承接购买,这对于培育非营利性文化组织等市场主体有积极效用。三是网络“搭台”,如丽水的“乡村春晚”、舟山的“淘文化”都是运用“淘宝”的服务形式让社会购买更便利。四是跟踪绩效,如台州市三门县对于购买服务效果差的项目定期“退出”,保证政府资金投入的精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