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文化要衔接“一带一路”,必须紧跟“双核驱动”步伐,在挖掘民族文化、山海文化资源特色的基础上,在传承和创新民族与区域原生态文化基础上,突出“中国-东盟”主题,培育国际型文化新特色,构建面向东盟的广西现代文化产业体系,进一步增强广西文化的国际竞争力。
广西在对外文化交流方面有着良好的成绩,已从单向式交流转向多向式交流,搭建起多层次的中国-东盟文化交流合作平台。但在文化产业方面,仍为薄弱环节。规模总量小,结构尚未合理,营销意识落后,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仍处于探索阶段,缺乏具有影响力的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在文化产业增加值方面,所占广西GDP比重少之又少。2010年,广东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2524亿元,而我区文化产业增加值仅为240亿元左右,与广东比相差10倍多。
在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形势下,对外文化交流和文化贸易的作用日益突出,不同文化交流、交融与交锋越来越多地表现在文化市场上,表现在文化产品、服务和资本的竞争上。寻求广西文化产业的新突破,除了挖掘、整合特有的文化资源,还要组建大集团、建设大园区、投入大资本,实现广西文化产业的跨越发展。要加快推进广西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形成结构合理、门类齐全、优势突出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要依靠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加快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发展壮大骨干文化企业,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建设文化精品工程,打造文化品牌,培育文化消费市场,推动文化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要继续开发、引进一批有重大带动作用的文化产业项目,大企业做大项目,扶持建设和发展一批具有发展特色和创新环境的文化产业园区,培育文化产业相关产业链。在特色文化资源富集地区,培育特色鲜明、主导产业突出的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和一大批特色文化产业乡镇,推动所在区域的文化产业发展。全面启动广西文化产业发展重大项目库建设,面向社会公开征集重大文化产业项目资源信息,从自治区层面进行项目落地建设,力争通过5年努力,培育3~5个《印象·刘三姐》那样的引领广西文化产业发展的领头羊。
要探索建立“一带一路”中国-东盟文化保税区。探索依托中国保税区政策而建立的文化产业集聚区,先行先试。一方面,从国家外交战略高度,充分利用广西保税区体系的优惠政策和“境内关外”的功能优势,面向“一带一路”,面向东盟,创新国际产业合作新模式,逐步走向世界。另一方面,文化保税区作为一个新型的跨行业、跨部门、跨区域、渗透性强的复合型产业,要实行“境内关外”运作方式,须具有满足文化产品及服务所需的物流保税仓储、流通性简单加工和增值服务、国际采购、分拨和配送、国际中转、转口贸易等功能,享有“免证、免税、保税”政策,成为一个集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国际中转、采购、配送及转口贸易的运作平台,打造中国对外开放程度最高、运作机制最便捷、政策最优惠的文化外贸特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