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新闻总监王洪波:
媒体朋友们,我给大家汇报一下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在海外演出方面取得的一些进展,题目叫“在世界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在媒体朋友们的关注和支持下,中国对外文化集团这些年来做了一些事情,比如以APEC峰会文艺演出为代表的多项国事演出、创建中演院线、承办相约北京、打造世界经典音乐剧中文版、受北京市文化局委托筹办执行第六届戏剧奥林匹克,策划运行本届中国艺术品产业博览交易会,近年历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但借助今天这个宝贵的机会,我想主要介绍一下集团海外商业演出的情况。
海外商业演出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迄今,一直是我们集团公司的核心业务,也一直是在世界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平台。近年来,每年中外集团在海外的商业演出都在5000场左右,其中包括大中小型各类演出,观众总量达到1000万人次左右。2014年的数字为5100场,观众1100万人次。与一般交流演出相比,海外商业性演出具有单个项目持续时间长、演出场次多、观众总量大、传播效应广的特点。
(一)从中介商到制作商、集成商,打造长销型产品,推进实施品牌战略。近年来,我们集团(含前身中国对外演出公司)实现了从中介商到制作商、集成商的跨越,除继续以中介的形式加大向海外推介中国演出的力度外,更推出了一批长销型品牌产品,提升了中国海外商业演出的美誉度和影响力。集团公司与加拿大太阳马戏团合作的大型舞台剧《龙狮》,以东西文化交融互动的方式,成功地植入了大量中国元素,受到观众欢迎与喜爱。1999年首演至今,演出跨越16个年头。1月18日,我应邀出席了在美国安克雷奇举办的该剧闭幕演出庆典。《龙狮》在全球五大洲150多个城市,演出达5035场,购票观众达到1100万人次。集团自有版权的少林题材舞台剧《武林时空》,2000年以来连续15年巡演欧美大洋洲,累计商业演出1000多场。2013年底,集团又新制作出品了主打欧美市场的新创舞台剧目《太极星云》。2014年第一轮国际巡演,赴英国伦敦、曼彻斯特、伯明翰、爱丁堡等32座城市、演出38场。中演院线目前已拥有9家直营剧院、48家加盟剧院,这些剧院除去为当地提供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产品之外,还成为当地演出产品“走出去”的始发港。中演院线旗下广州大剧院、珠海华发中演大剧院、厦门闽南大戏院借助地缘优势,成为内地与港澳台文化交流的创新平台。2月1日,厦门闽南大戏院应邀到台湾的金门举办了年度演出季及艺术教育课程推介会,由于“金门到厦门比从厦门到厦门还方便”的地理优势,与金门最大旅行社联合推出的到“厦门观看演出两日行”的文化旅游项目和少儿艺术教育项目,对金门民众产生了较大的吸引力。
(二)实现海外商演艺术品种多样化,交响乐、芭蕾舞等取得实质性突破。集团凭借国外合作伙伴的相互信任和对市场的深入了解,建立了北美商业巡演的区域平台。自2009-2016年,我们每年周期性组派中国优秀表演艺术团体,赴美国、加拿大诸多城市巡演。中国国家交响乐团、上海芭蕾舞团等都曾借此平台在北美演出市场上一展身手。2015年,集团公司将组派上海芭蕾舞团100人,于2015年12月赴荷兰五座城市的中心剧院演出25场超大版舞剧《天鹅湖》,在每家剧院平均都要演出4-6场。2015年9月-12月,还将组派济南杂技团45人携大型杂技舞台剧《粉墨》赴美国、加拿大主流剧院巡回演出80场。
(三)进入国外主流剧院演出季、当地重要传统节庆活动,在主流文化消费市场中实现新的突破。2013年的中国交响乐团(22座城市演出30场)和上海芭蕾舞团(22座城市32场)共62场演出,2014年下半年,沈阳杂技团整台节目赴美国在70座城市的主流剧院巡演92场,全部进入当地城市主流剧院年度演出季系列,与其他数以百计的欧美名团一起提前一年开始营销推广,确保了相当好的票房销售率和媒体传播力度。
王洪波:现在播报一下正在发生或即将发生的海外演出情况。2015年1月28日至2月22日,在集团公司“中华风韵”品牌下,大型舞剧《逐梦天涯》将在伦敦、巴黎、法兰克福、日内瓦、布鲁塞尔五大城市连续演出14场,并在各地举办丰富多彩的推介活动;2月15日,中演民乐演奏团,将应世界十大乐团之一的芝加哥交响乐团邀请,在其驻场音乐厅与其合作演出名为《聆听中国》的迎春音乐会;2月16日至3月1日,受文化部委托,应泰国王室及泰国旅游体育部、文化部的邀请,集团将组派11支艺术团,赴泰国曼谷等五大城市举办“欢乐春节”活动,推出数十场包括中国歌舞、民乐、武术、杂技、戏曲等门类的精彩演出;3月5日至8日,集团将组派香港舞蹈团在纽约林肯表演艺术中心连续演出四场舞剧《木兰》,这是继集团派遣香港舞蹈团在华盛顿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演出舞剧《清明上河图》之后,再次将该团推上北美一流艺术殿堂舞台,参加面向欧美主流市场的“中华风韵”系列演出。此次演出,特意在纽约遴选了一批本地小演员,在舞剧演出前吟诵《木兰辞》。2月28日至3月1日在奥克兰,3月4日至5日在悉尼,3月10日至11日在墨尔本,集团将举办同属“中华风韵”系列的舞剧《十里红妆》演出;3月15日,我集团将受委托为2015汉诺威消费电子、信息及通讯技术博览会中国伙伴国开幕式,创意策划一台艺术与科技融合的晚会演出,对这些海外演出信息感兴趣的朋友,一会可以联系我。我的介绍就到这里。再次感谢各位媒体的朋友!
记者:
我是中国网的记者。材料上很大一块内容讲的是“一带一路”,大家都知道,这是今年很热门的话题。材料中讲到有些官方文化交流平台,能不能详细介绍一下有哪些官方的文化交流平台?第二,除了官方交流,有哪些民间交流鼓励和支持的措施。
谢金英:
“一带一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9月和10月在出访中亚和中南亚期间分别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得到了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以及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强烈的反响。丝绸之路经济带主要从我国西北到中亚、到外高加索然后通往欧洲,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是中亚、东南亚一直到非洲,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除了是经贸重要的纽带,也是文化交流、人文交流、文明相互交融重要的纽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在官方交流上,建立了很多交流机制,从地区组织来讲,有上海合作组织,在文化领域来讲,有上海合作组织文化部长会务、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艺术节这样的交流平台。另外,和各个国家成立了政府间合作委员会,双方都是由副总理一级的领导人担任合作委员会中外方的主席,在委员会下面设立了文化合作分委会,由各国文化主管部门领导担任分委会主席,委员会基本定期轮流在双方国家召开会议,就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进行顶层筹划、统筹协调。像阿拉伯地区,有中阿合作论坛、中阿部长级会议等等。
另外,我们跟沿线基本上所有国家都签订了政府间文化合作协定,文化合作协定是代表两国关系在文化领域发展的一个基础性法律文件,为国家之间文化关系的发展奠定基础、指明发展的主要方向。除了合作协定以外,它是基础性文件,为了落实这个基础性文件,我们还定期签署年度文化合作执行计划,文化合作执行计划包括一些具体的合作项目,比如每年搞什么活动。根据文化合作协定和执行计划,我们双方确定每年派什么样的艺术团体、相互举办什么样的艺术展览、互派什么领域的专家、专业学者交流互访等等。除了政府间官方交流项目以外,现在很多民间文化机构、文化团体包括艺术家个人之间都有很多文化交流活动,包括民营艺术团体通过各自的渠道也通过驻外使领馆为他们搭建平台,建立直接的交流,进行定期互访,或者通过商业运作方式进行商业性演出和展览,每年在国内特别是在北京看到的很多高水平的演出、展览都是通过市场运作方式进行的。谢谢!
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频道记者:
我是中国经济网的记者。刚才,我们听到截至到2014年海外中国文化中心有20个已经投入运营,根据规划,到2020年有50个海外文化中心建成,这个目标怎么实现?有没有可能提前实现?
燕东升:为了加快海外文化中心发展规划目标的完成,我们下一步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第一,要积极的落实国家的重大外交战略部署,统筹考虑文化中心的选址布局工作。比如2014年,为了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周边国家工作的重大外交战略部署,文化部快速反应,积极推进,在短时间内完成了老挝、尼泊尔、斯里兰卡文化中心的建设。第二,多种建设模式并举,同时,我们数量服从质量,推动文化中心的设立,刚才我也介绍了,文化中心的设立是根据工作的需要和驻在国的实际情况,建设主要采取购地建房、购置现房和租用现房三种模式,通过多种模式并举,提高了建设工作的效率。同时,我们也将进一步加强设施建设的管理,丰富中心活动的内容,开展年度绩效考评和监督工作,使我们中心设施的建设运营、文化交流活动质量切实得到保障。在这个基础上,我们确保中心数量的增加。
燕东升:第三,继续争取财政部的支持,一直以来,财政部对我们海外文化中心建设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刚才我也说到了,截至到目前,累计投入的建设资金13.36亿元。2014年,为了保障海外文化中心运行的资金需求,财政部印发了《海外中国文化中心项目支出预算管理办法》,在原来安排的文化中心专项业务费、文化中心建设和租赁费的基础上,同时增加了文化中心的运行保障经费,也是突破了原来预算管理安排的制约,为规划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利的经费保障。根据这个《办法》,2015年,落实的海外文化中心建设、运行、业务经费预算达到3.6亿元,与2014年相比,增长率达到了181%。围绕着上述三方面的工作,我们将积极努力、加快推进,力争完成2020年50个海外文化中心的建设目标。谢谢!
记者:
我是中新社记者!在吸引当地民众参与、满足使用要求方面,中心在硬件建设设施方面都有些什么考虑?谢谢!
燕东升:
海外文化中心的建设,刚才我也介绍了,首先要考虑中心的选址问题,要位于驻在国首都或者主要城市的城市中心,要靠近文化教育区,公共交通要便利,环境要适宜,公共服务设施和城市配套设施良好条件,便于对外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其次,文化中心的建筑本身也是文化符号,也是当地民众了解和接受中国文化中心的第一感官印象,因此,在建筑的外观、内部装饰方面,我们觉得一定要吸引眼球,在方案的设计上,我们精心组织,反复的研究,力争使文化中心的设计方案既蕴含中国元素同时又兼具当地的建筑风格,尽量体现时代风貌,努力使文化中心整体建筑成为所在城市新的亮点。在文化中心功能布局上力求实用,使用效果要突出安全、环保、绿色、科技这些特征。为文化中心举办各类文化交流活动创造良好的舒适的环境。在设计师的选择上,我们有意识的推出一批中国年轻的一线设计师,让文化中心设计方案潜移默化的参与到当地建筑市场的竞争和交流当中,这也成为我们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一部分。谢谢大家!
记者:
我是人民日报社记者。目前咱们国家有北京、上海、深圳三个国家级对外文化贸易基地,运营情况也不错,国家要求推广、复制上海自贸区的经验,未来有没有可能国家文化对外贸易基地也会复制扩大?如果复制扩大的话,哪些城市有可能入选?
谢金英:
现在,我们在北京、上海、深圳设立了三个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对外文化贸易基地是我们的文化产品、文化服务能够更多的“走出去”的一个平台。从区域布局来讲,北京主要是环渤海地区;上海是长三角地区,以及华东地区;在深圳主要是珠三角地区。从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主要功能来讲,是服务的平台,能够把当地的文化企业、文化产业聚集起来,形成合力,然后“走出去”。像上海贸易基地已经组织国内文化企业参加在纽约的演艺出品交易会、洛杉矶华人工商大展,深圳基地组织国内企业参加在法国巴黎、意大利、德国创意设计展,带动我们的企业“走出去”,发挥了很大作用。另外,各个地区根据自己所处的城市不同的特点开展活动,比如深圳作为创意之都,深圳贸易基地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主要发展方向,上海艺术品仓储、交易是一大特色,北京艺术品的收藏、珠宝设计等等,包括动漫企业、数字产品的出口和设计服务等等。三个基地在运作当中都在不断的进行探索,积累经验,他们在运行一段时间以后,积累的经验也可以在国内其他地区进行推广。当然,各地对于设立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都有很高的积极性,也有不少地方提出能够再设立新的对外文化贸易基地,我们也在进行可行性研究,我们既要积极推进,也要稳妥,每次我们都要请不同专家进行论证、进行可行性研究,然后再逐步的向前推进和实施。谢谢!
记者:
我是新华社记者。我有一个问题,是关于“欢乐春节”的,“欢乐春节”活动中,在泰国的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能不能介绍一下泰国“欢乐春节”的主要特点?谢谢!
谢金英:
泰国“欢乐春节”确实是我们在海外“欢乐春节”活动中很大的亮点,一个是中泰之间传统的友好关系,无论官方,还是民众,对文化的兴趣都非常高,像泰国的“欢乐春节”活动,每年王室的成员都要参加,派出的团组最多的之一,参与的人数也是最多的之一,每年在曼谷举行的“欢乐春节”活动都有很多泰国民众参与,而且泰国“欢乐春节”活动每年有不同的新模式和形式,比如今年北京传统的地坛庙会已经在曼谷开始活动,8号已经开始,一直到春节之前,这也是一种传统模式。除了这个之外,像演出、展览、巡游等等活动在泰国“欢乐春节”活动中都有所展示。
王洪波:
其实,泰国“欢乐春节”从2004年就开始了,到今年应该有10年左右的时间。在泰国的“欢乐春节”,刚才谢局介绍的非常全面了,我补充几点,一是规格高,泰国的王室甚至泰国的总理、各部部长都会出席曼谷的一些活动,在其他一些城市,都会有各地的市长出席。二是场面浩大,跟当地庙会等等活动相结合,在室外演出当中,除了安排的座位之外,经常出现大家站着观看演出的浩大场面。三是秩序时间长,像今年,从2月16日一直到3月1日,十几个艺术团体、180多位艺术家跟泰国民众的互动非常好,再加上中国很多旅游者也会过去,从官到民、到社会的效果都非常理想。
记者:
我来自美国洛杉矶时报的记者。我的问题是关于“欢乐春节”的,我们知道,今年项目比去年多好几百个,刚才提到海外文化中心,项目资金来源是哪里?是商业化?还是有中央政府每年的资助?如果有的话,预算大概是怎样的?谢谢!
谢金英:
关于“欢乐春节”活动,从国内来讲,是由社会各界包括中央政府、文化部、国务院侨办、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民委等等几个部门共同参与组织的一项活动,同时,也是全国各省区市积极参与的一项活动,从资源来讲,来自全国各地,包括海外当地的华人华侨社团和当地政府共同参与的一项活动。刚才问到资金来源,资金来源是多渠道的,既是有关中央政府提供的,也有地方政府提供的,也有民营企业自筹的,也有当地华人华侨自筹的和当地政府的投入。
记者:
我是工人日报记者。我想问一下王总监,您刚才介绍了有关海外商演的情况,海外商演的意义何在?如何看待类似于去金色大厅镀金式的演出?
王洪波 :
我觉得海外商演是人对人、面对面带体温的文化传播,在这种传播当中,有几个特点:第一,商业形式具有持续性;第二,在这个过程中是主动选择,通过市场方式,化被动为主动;第三,具有时间长和可持续性的特点,如果其它方式,比如交流性演出,从时间上不可能像商业演出这么具有持续性,商业演出经常持续三几个月、半年,甚至有的一年,有的项目十几年。金色大厅的演出,去年时候,大家经常说成镀金式演出,早期是有它的积极意义的,后来越来越变味儿,衡量海外商业演出我觉得有几个标准:第一,是不是进入了主流的场所?到金色大厅,是进入了主流场所,但是,后面还有其它标准,第二,是不是进入当地主流演出季和商业销售系统?这点很重要,据我所知,有些进入金色大厅的演出没有进入当地的演出季和商业系统。第三,是不是受到当地主流媒体的关注。有这三个标准基本可以判断这些演出是否有价值。
记者:
我是中国文化报的记者。海外文化中心能够发挥哪些独特的作用?如何进一步丰富海外文化中心的内容和活动?谢谢!
谢金英:
应该说海外文化中心首先是我们自主传播中华文化、推介中华文化的阵地,目前,从海外文化中心开展的活动来讲起到几个作用:第一,展示作用,在这里展示我们的中国文化;第二,信息服务,向海外公众提供中国文化、中国历史、社会发展的信息;第三,教学功能,通过各种教学活动,比如教授中国的音乐、舞蹈、美术、语言、烹饪、武术等等,传播中国文化。从现在所建立的海外文化中心的功能来讲,基本发挥了这几个功能。同时,我们还要把它打造成一个交流,特别是思想交流的平台,在中心每年都举办大量的讲座活动,请国内著名的艺术家、思想家、学者到我们中心去,有的是专门去,有的是访问过程中进行交流。另外,不仅把海外中心打造成文化中心,也把它打造成中国的中心,利用我们中心的平台,除了介绍我们的文化,包括中资企业,各省市自治区介绍各自省区市的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由文化中心打造成中国的中心。
主持人:
感谢各位记者朋友在百忙之中抽时间参加今天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也感谢三位领导能够出席我们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今天的例行发布会就到这儿,再次祝大家新春快乐!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