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2日举行的全省旅游发展大会上,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文化和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基本形成“122235”文化旅游产业体系:打造1座国家文化旅游名城,建设20个文化旅游大景区、20个重点文化旅游产业园、20家文化旅游骨干企业、30个历史文化名城名镇、50个投资规模10亿元以上的战略性文化旅游项目,实现我省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产业强省转型升级。
建设敦煌旅游特区
依据《实施意见》,我省将落实《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规划纲要》和《敦煌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按照“一会四区”部署,强化文化旅游融合,开发旅游资源,发展驻场演艺,打造节会品牌,建设旅游特区。推进敦煌旅游综合改革,全力推动城市经济、社会、行政和旅游管理及资源一体化管理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创新突破;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旅游上市公司和龙头企业,打造一批旅游与文化等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优势产业集群,整合提升旅游产品体系和购物消费体系,搭建旅游产业发展合作平台;
加快国际化进程,高标准建设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全面提升服务水平,推动敦煌旅游产业和城市功能的升级换代;打造与中亚、西亚地区直至欧洲各国“政策、道路、贸易、货币、民心”五通的丝绸之路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
加快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建设
加强敦煌文化、长城文化、黄河文化、石窟文化、始祖文化、天马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等全国知名文化为核心元素的甘肃特色文化资源的挖掘,支持创意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加快建设一批总体布局合理、产业融合紧密、服务功能配套的创意文化旅游区。重点推进兰州水车博览园、黄河母亲主题文化公园、华夏文明甘肃文化产业园、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庆阳民俗文化产业园、庆阳农耕文化产业博览园、天水汉唐文化产业园、天水中华始祖文化产业园、临夏民族文化产业园、甘南羚城藏族文化产业园、武威天马文化产业园、武威葡萄酒文化产业园、张掖祁连玉文化产业园、陇南西狭颂中华书法文化产业园、陇南天赐一秀文化产业园、嘉峪关文化旅游产业园、玉酒泉文化旅游博览园、白银工矿文化旅游产业园、灵台皇甫谧中医针灸养生产业园、敦煌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等项目建设。
推进红色文化旅游繁荣发展
完善第一期全国红色旅游规划的8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加快建设第二期的7个经典景区。深入挖掘南梁精神、铁人精神、航天精神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着力打造华池“红色南梁”、两当“播撒火种”、腊子口“攻克天险”、会宁“胜利会师”、高台“祁连壮歌”等旅游品牌,组合开发甘南-陇南-兰州-白银-定西-庆阳红军长征旅游线和武威-金昌-张掖-酒泉西路军红色旅游线,使红色旅游景区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课堂。
2020年旅游购物收入
占旅游总收入比重达到30%左右
在拓展文化旅游深度融合过程中,我省将培育打造文化旅游特色产品,创意策划文化旅游节庆活动品牌,支持创演文化旅游演艺精品,扶持开发文化旅游商品,推动建设智慧文化旅游示范工程。引导《大梦敦煌》、《丝路花雨》、《一画开天》、《麦积圣歌》等经典剧目向游客开放演出,培育《轩辕大帝》大型实景演出和临夏花儿等特色文化演艺。在旅游旺季,主要景区所在的城镇保证每星期不少于两场次的精品剧目展演;国家4A级及以上景区有演艺团队和专场演出,常驻景区定期进行演出。敦煌、兰州、嘉峪关、张掖、武威、天水、平凉等热点旅游城市夜夜有精品剧目展演,形成常态化的驻场演出,吸聚人气,引导游客深度体验,提升文化旅游的影响力。
大力支持和鼓励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创新经营运作机制,依托我省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发制作一批融入甘肃地方标志性文化元素的文化旅游商品,实现文化创意和旅游资源的有效嫁接,使具有地域标志性文化符号的纪念品成为游客来甘的“必购品”,成为省际、国际友好往来、民间文化交流的“必需品”。到2020年,全省特色旅游商品达到1000种以上,评选命名“甘肃旅游推荐商品”100种以上,各市州畅销旅游商品达到10种以上,各旅游景区至少开发1个标志性旅游商品,旅游购物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比重达到3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