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English|加入收藏
  • 资讯
  • 公告
  • 会员
  • 政策
  • 活动
  • 首 页
  • 协会概况
  • 协会领导
  • 协会动态
  • 协会活动
  • 会员风采
  • 行业资讯
  • 国际交流
  • 政策法规
  • 会员服务
文化产业协会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中外交流 > 详细内容

中波文化交流:用人才和创意推动发展

2014/09/09 10:45:29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分享到:  
大中小

  位于欧洲中部的波兰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享有国际声誉的天才作曲家、钢琴家肖邦正出自这个国家。近年来,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受到波兰政府的重视。早在2008年,中国就被波兰政府设定为文化推广的重要对象国之一。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波兰越来越重视对中国进行文化推广,并由此实现以文化交流促进政治、经济的全面合作。

  与此同时,波兰在加入欧盟后,通过自身的发展,在欧洲尤其是中东欧地区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文化在波兰的推广和传播也成为我国文化外交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从肖邦开始 走近波兰

  “肖邦”是中国民众中认知度最高的波兰文化艺术符号之一,波兰对中国的文化推广活动正是从肖邦开始的。中国发达的钢琴教育为波兰音乐提供了广阔市场,波兰政府将肖邦音乐打造成代表波兰的一张名片,在中国推出肖邦系列作品音乐会,波兰的国家形象也随着肖邦音乐逐渐走入中国民众的视线。

  2001年的上海肖邦系列音乐会,2003年的北京“波兰音乐周——肖邦音乐节”,2010年的上海波兰国家芭蕾舞团长篇芭蕾舞剧《肖邦——浪漫的艺术家》,由波兰优秀音乐家和艺术家共同参与的现代多媒体音乐剧《多面肖邦》……围绕肖邦推出多元化文化艺术活动,开启了中国民众了解波兰音乐的大门。

  除此之外,借助肖邦的影响力,波兰政府尝试打造一个多元、立体的国家文化形象——肖邦并不是全部,一个绚丽多彩的当代波兰等着你去挖掘。2000年,波兰音乐家第一次登上中国的艺术舞台,参加了“相约北京”等一系列艺术节和音乐比赛。2001年,华沙国家大剧院派出由226人组成的演出团队,在北京音乐节上演歌剧《纳布科》。2010年,波兰最重要的木偶剧院之一——比亚为斯托克木偶剧院,在上海世博会波兰馆前上演了儿童剧《小老虎彼得》。值得一提的是,波兰的民间歌舞是其在华推广文化的利器。2004年至2013年间,波兰马佐夫舍民间歌舞团先后5次来华演出,受到中国观众的热烈欢迎。

  除了舞台艺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平面设计也被波兰政府作为现代艺术的重要方面在全世界加以推广。2010年,由波兰平面设计艺术家协会策划的“瞩目波兰”展览在华展出,全面呈现了波兰最新的平面设计作品。

  波兰驻华使馆文化处还定期举办影展、讲座、小型展览和音乐会,与有着“波兰文化海外推广策划者和总协调人”之称的密茨凯维奇学院组织的文化活动互为补充,形成了波兰文化海外推广种类多样、层次丰富的基本轮廓。

  了解波兰 牵手波兰

  随着中波两国交流活动的不断深入,中国也在对波兰推广中华文化的工作中做出诸多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鉴于波兰的现代音乐水平和民众文化素养普遍较高,在准确把握民众兴趣点的基础上,中国优秀现代音乐团体紫禁城室内乐团于2011年赴波兰演出,收到良好的效果。2012年,作为当年波兰中国文化季的重要项目,“雷动天下”现代舞团为华沙市民献上了一台精彩的现代舞剧,受到了热烈欢迎。

  了解波兰,更要“牵手”波兰。中国举办的一系列文化推广活动,让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波兰机构和个人不断增多。首都华沙的各文化场馆和地方市县的博物馆,以及很多个人,开始与中国驻波兰使馆建立合作,陆续举办了“中国日”“中国文化展”“中国电影展”等活动。

  中波两国文化机构的合作,更为推动文化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密茨凯维奇学院、波兰驻华使馆等逐渐与中国的大学、博物馆、剧院建立联系,开展合作。密茨凯维奇学院曾邀请中央音乐学院的专家赴波兰考察“华沙之秋”现代音乐节,通过考察,中央音乐学院萌生了将其主办的北京现代音乐节和“华沙之秋”现代艺术节合作举办的想法。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促成了双方互派艺术家参加对方艺术节,成为中波合作举办文化活动的成功案例。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虽然中国的经济发展备受世界瞩目,但中国商品在一些外国人印象中还是廉价产品的代名词。有鉴于此,结合波兰民众热衷文化生活的特点,无论是昆曲、古琴等传统艺术形式,还是高水平的现代音乐会、戏剧演出和艺术展览,推出能够彰显本国深厚文化底蕴的精品显得尤为重要。

  人才与创意让交流事半功倍

  相互借鉴对方在文化交流与合作方面的成功经验,可以为中国和波兰传播本国文化提供捷径。

  波兰在海外文化推广中非常重视人才的培养和运用。以密茨凯维奇学院的中国项目负责人马丁博士为例,他精通汉语,在中国文学等领域也有很深的造诣,同时,他非常熟悉中波两国的文化机构,这些个人素质令其在推进对华文化交流工作时事半功倍。事实上,文化推广工作归根结底需要人来完成,专业的人才能够保证文化推广项目的有效落实。中国文化传播也应该培养一大批深谙中国文化精髓的人才,这是开展文化交流必要的“软件”前提。

  此外,在创意至上的时代,信息的传播手段日新月异,文化的推广也应该顺应时代需求,不断拓宽思路、创新理念,让每一次文化推广活动、每一项文化产品在传播过程中生命力更长久、影响更深远。波兰在这一方面做得不错:密茨凯奇学院与波兰图书协会都有自己的网上资料库,详细介绍本国的文化和文学,可以用十几种语言阅读;波兰外交部网站还建了一个“波波、兰兰游记”的链接,由两个动漫人物带领网友“游览”波兰的文化遗产和名胜古迹。多年来,中国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偏重于表演、展览等“动态”展示方式,其实,顺应时代需求,出版、媒介合作等“静态”传播领域亦大有可为。

最新文章

  • 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保税运营中心投入使用
  • 中欧文化与贸易论坛在京开幕 双方文化贸易潜力巨大
  •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文创产业连续4年增速超20%
  • 中国移动音乐市场将达38.4亿元
  • 创意公司是怎样炼成的

图片新闻

加拿大发行马年邮票
天津神界打造津版四大名著漫画
本山传媒联合波克城市强势进军手游
张北冰雪文化旅游节开幕

热门文章

  • 什么成就儿童文学十年黄金期?
  • 第七届中国(合肥)国际文化博览会圆满落幕
  • 演艺市场:告别奢华,回归正常
  • 大黄鸭背后的“荷兰创意”
  • 汉字书写,从热爱开始
  • 青岛东方影都影视产业园补贴园内企业

      ©2013 版权所有:中国文化产业协会备案号:京ICP备1304213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754号 网站简介|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招聘英才|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