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English|加入收藏
  • 资讯
  • 公告
  • 会员
  • 政策
  • 活动
  • 首 页
  • 协会概况
  • 协会领导
  • 协会动态
  • 协会活动
  • 会员风采
  • 行业资讯
  • 国际交流
  • 政策法规
  • 会员服务
文化产业协会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产业观察 > 详细内容

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要学会“舍得”

2014/09/02 10:16:16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分享到:  
大中小

  在第21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与德国施普林格出版集团签署了“理解中国”丛书英文版权输出协议。让很多人没想到的是,这套“理解中国”丛书并非介绍中国文化的普及读本,而是旨在阐释中国道路、中国理论和中国制度的基本内涵,汇集了社会学家李培林的《中国社会巨变和治理》、经济学家蔡昉的《破解中国经济发展之谜》等一批国内知名学者的学术专著。

  “曾有西方学者讲,太极拳、京剧、书法虽然迷人,但并不能吸引大多数西方人,特别是年轻人,他们更感兴趣的是今天的中国,中国的电影、音乐、经济发展,简言之,是当代中国文化。”“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工作组”资深专家静瑞彬认为,国际社会更趋向于了解当代中国,因此研究当代中国的学术成果应成为对外传播的重点。

  静瑞彬说,中国发展对世界的意义等问题,受到当今世界的关注。近些年来,为了传播中国的发展经验,中国的出版机构在搭建对外传播渠道方面虽然做了很多努力,但效果并不理想,今后应加强与境外出版机构、传播渠道的合作,拓展学术出版走出去的渠道,把中国优秀的学术成果有效推广出去。

  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孙有中看来,推动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除了传播渠道的拓展,还需要中国的学者对西方学术话语体系的熟悉。“如果对西方学术话语体系、学术背景、学术传统没有深切的理解,学术对话是很难展开的。即便把我们的学术话语翻译过去,对方也不一定能听懂,还可能加深误解。”孙有中认为,中国学者只有主动了解西方的学术话语体系,在创建自己的学术理论时才能容易为对方所接受,才能真正产生世界级的学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房宁对此感触颇深:“人们往往是通过已知的东西来理解一个新的、未知的东西。国外有国外的概念、思维方式、话语体系。我们在对外传播的时候,应该有一个胸怀——就是放弃掉一些东西,要‘舍得’,有‘舍’才有‘得’。我们不可能百分之百地让外国的朋友们全面了解我们,有部分的,或者说是一些核心的概念、理论让外国人了解就够了。这就是一个次优的方案,次优的方案也是可取的。”

最新文章

  • 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保税运营中心投入使用
  • 中欧文化与贸易论坛在京开幕 双方文化贸易潜力巨大
  •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文创产业连续4年增速超20%
  • 中国移动音乐市场将达38.4亿元
  • 创意公司是怎样炼成的

图片新闻

加拿大发行马年邮票
天津神界打造津版四大名著漫画
本山传媒联合波克城市强势进军手游
张北冰雪文化旅游节开幕

热门文章

  • 什么成就儿童文学十年黄金期?
  • 第七届中国(合肥)国际文化博览会圆满落幕
  • 演艺市场:告别奢华,回归正常
  • 大黄鸭背后的“荷兰创意”
  • 汉字书写,从热爱开始
  • 青岛东方影都影视产业园补贴园内企业

      ©2013 版权所有:中国文化产业协会备案号:京ICP备1304213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754号 网站简介|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招聘英才|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