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English|加入收藏
  • 资讯
  • 公告
  • 会员
  • 政策
  • 活动
  • 首 页
  • 协会概况
  • 协会领导
  • 协会动态
  • 协会活动
  • 会员风采
  • 行业资讯
  • 国际交流
  • 政策法规
  • 会员服务
文化产业协会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国内要闻 > 详细内容

西藏大批非遗项目数字化

2014/06/30 11:23:38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分享到:  
大中小

  “西藏各流派精品唐卡、格萨尔说唱、藏戏等大批非遗的全媒体资料,将按计划统一录入数据库,并向公众免费开放,实现资源共享。”西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负责人阿旺旦增对记者说。

  藏文化底蕴深厚,数据显示,西藏目前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近800个,其中很多都以鲜活状态存活于民间。2013年起,西藏启动大规模的非遗数字化保护工作,使许多濒临消亡的传统文化遗产获得新生。

  据介绍,昌都锅庄、芒康弦子、丁青热巴以及强巴林寺酥油花制作技艺,目前已成功入选“中国非遗数字化保护工程”。当地文化部门通过安装非遗数字化保护软件等设备,收录这些非遗项目的文字、图片、音视频、三维动画等资料,全方位展示其“基因式”信息。

  此外,西藏首个格萨尔王多媒体资源库目前建成并投入使用,资源库包括精品说唱、艺人口述史、音乐唱腔、格萨尔王赞歌、格萨尔王舞蹈、格萨尔王历史遗迹六个部分。

  自2006年西藏启动非遗普查工作以来,截至目前,已收集记录稿10万余篇,录音带、录像带近2000盒,4.5万余张照片,涵盖传统音乐、传统舞蹈及民俗等10大类别。同时,完成了《西藏传统八大藏戏》、《西藏舞蹈艺术》的数字化建设。这些工作为西藏非遗数字化保护奠定了坚实基础。

最新文章

  • 西藏大批非遗项目数字化
  • 首届中意文化外交和创意产业大会在京举行
  • 瓦尔纳国际电影节展映中国电影
  • 开罗举办中国媒体对埃活动报道讲座
  • 儿童文学产业化需要专业运营

图片新闻

加拿大发行马年邮票
天津神界打造津版四大名著漫画
本山传媒联合波克城市强势进军手游
张北冰雪文化旅游节开幕

热门文章

  • 什么成就儿童文学十年黄金期?
  • 第七届中国(合肥)国际文化博览会圆满落幕
  • 大黄鸭背后的“荷兰创意”
  • 演艺市场:告别奢华,回归正常
  • 汉字书写,从热爱开始
  • 厦门市动漫游戏产业协会成立

      ©2013 版权所有:中国文化产业协会备案号:京ICP备1304213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754号 网站简介|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招聘英才|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