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English|加入收藏
  • 资讯
  • 公告
  • 会员
  • 政策
  • 活动
  • 首 页
  • 协会概况
  • 协会领导
  • 协会动态
  • 协会活动
  • 会员风采
  • 行业资讯
  • 国际交流
  • 政策法规
  • 会员服务
文化产业协会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产业观察 > 详细内容

哆啦A梦岂能如此“本土化”?

2014/05/21 09:15:00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分享到:  
大中小

  日本漫画家藤本弘和安孙子素雄在1969年共同创造了“哆啦A梦”这个漫画形象,后来,动画片《哆啦A梦》在30多个国家受到追捧,却从来没有以正式授权方式进入过美国。近日,美国迪士尼XD频道宣布将在今年7月初播出26集动画片《哆啦A梦》,定位面向小学低年级学生。

  在美国小朋友看到电视版“蓝胖子”之前,《哆啦A梦》已经受到美国严格的审查制度的检查和修改,所有关于暴力、歧视和性的描写都被处理掉,迪士尼XD还公布了他们对《哆啦A梦》登陆美国后的改动。比如,所有日文标志都翻译成英文,具有浓厚日本文化色彩的道具和场景也被修改,亚洲传统餐具筷子被西方的刀叉代替,主人公的零花钱从日元变成美元,女孩们玩的洋娃娃被换成书本……最不能理解的是,原作中哆啦A梦最喜欢吃的食物“铜锣烧”被换成了披萨饼,甚至哆啦A梦经常被陌生人认错当作狸猫的设定也被改成了“海豹”。

  对涉及暴力、歧视和性的描写进行修改当然无可厚非,但后面的一些改动着实让人感到费解。看过《哆啦A梦》的粉丝都知道,作品展现的其实是日本中产阶级的生活和梦想,虽然日本在二战中战败,但经济在二战后得到了飞速发展,上世纪60年代中期,大部分日本民众对未来有着非常美好的憧憬。《哆啦A梦》的主角野比大雄一家人就是那个时期日本中产阶级中的一员,父亲每日忙碌奔波,母亲全职在家,全家租住在东京郊区的小房子里,经济并不富裕,房租压力和物价上涨都会给家庭造成影响;加上书中所描绘的街道布置、人员构成以及生活中的片段,一起真实地还原了那个年代的日本。

  这部作品不但承载着孩童般的幻想和对于善良友情的满足,也富含着日本在某个特定年代的文化特征,许多孩子通过翻阅《哆啦A梦》就能认识到那个年代的日本。如今,有些日本青年看《哆啦A梦》的时候甚至会流下眼泪,就如同我们翻看多年前的相片一样,很多曾经熟悉的街道和似曾相识的人们,在机器轰鸣和时光流转中一去不回。

  从这个角度说,迪士尼的修改无异于对日本文化的无情抹杀,不仅损坏了内容的完整性,也破坏了文化的多元性,变得不可信。一部作品的可读性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可信度”,我们常说某些文学作品直击人心的原因在于“即便是虚构题材,也让你信服并且认为书中的人物的确应该那样做、那样说”。但是,在上世纪60年代末的东京郊区,一家人围坐在餐桌前拿着刀叉吃披萨的镜头,想必没有几个人会觉得可信。

  美国在上世纪20年代有一部名为《大力水手》的作品,如今很多人仍然记得主人公大力水手通过吃菠菜罐头变成超级英雄对付大反派布鲁托。当世界上其他国家引进播放《大力水手》时,没听说谁把菠菜换作寿司、泡菜或是鸡蛋灌饼之类的。

  不能正确地看待他国文化,给强行抹杀文化符号和元素的行为打上小朋友的旗号,似乎就是合理的本土化了。但是,这种所谓“本土化”的背后实则是对本土文化的盲目自信和对他国文化的不尊重。也许,过不了多久,美国的小朋友们就会天真地认为,日本的小伙伴是吃着披萨长大的,至于筷子这种高深的用具嘛,只有中国小朋友才会用了。

最新文章

  • 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保税运营中心投入使用
  • 中欧文化与贸易论坛在京开幕 双方文化贸易潜力巨大
  •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文创产业连续4年增速超20%
  • 中国移动音乐市场将达38.4亿元
  • 创意公司是怎样炼成的

图片新闻

加拿大发行马年邮票
天津神界打造津版四大名著漫画
本山传媒联合波克城市强势进军手游
张北冰雪文化旅游节开幕

热门文章

  • 什么成就儿童文学十年黄金期?
  • 第七届中国(合肥)国际文化博览会圆满落幕
  • 演艺市场:告别奢华,回归正常
  • 大黄鸭背后的“荷兰创意”
  • 汉字书写,从热爱开始
  • 青岛东方影都影视产业园补贴园内企业

      ©2013 版权所有:中国文化产业协会备案号:京ICP备1304213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754号 网站简介|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招聘英才|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