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English|加入收藏
  • 资讯
  • 公告
  • 会员
  • 政策
  • 活动
  • 首 页
  • 协会概况
  • 协会领导
  • 协会动态
  • 协会活动
  • 会员风采
  • 行业资讯
  • 国际交流
  • 政策法规
  • 会员服务
文化产业协会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产业观察 > 详细内容

邵逸夫:让本土电影有尊严地放映

2014/01/20 15:52:34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分享到:  
大中小

  1926年,刚刚中学毕业的邵逸夫应三哥之邀,南下协助开拓南洋电影市场。说是“开拓市场”,其实就是到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搞流动放映,扛着无声放映机和影片,深入到华侨众多的农场放露天电影。为了拍摄国内第一部有声电影《白金龙》,邵逸夫自己坐下来写剧本,两条腿被蚊虫叮咬得吃不消,只好打一桶水,把脚泡在水里。“如果有声电影最后搞不出来,那我就要去跳太平洋了!”多年后谈起当时的心境,邵逸夫这样说道。

  上世纪50年代,香港百业兴盛,电影业也不例外。1957年,50岁的邵逸夫一到香港,便惊讶地发现,香港观众盲目崇拜国外影片,连电影院都实行“等级制”,本土影片只能在较差的电影院放映。

  邵逸夫不信这个邪,他以实际行动改变了本土电影的地位。1958年,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成立,并最早在香港推行电影明星制,造就了一大批大明星、大导演、名编剧。胡蝶、阮玲玉、李丽华、林黛、李翰祥、邹文怀、张彻,均出自邵氏门下。《天下第一拳》掀起了中国功夫片的热潮,发行到全球近百个国家和地区。

  正当邵氏公司进入全盛之时,电影受到了电视的挑战。意识到这一危机之后,邵氏涉足发展迅速的电视行业,与香港无线电视(TVB)合作培训艺员,周润发、周星驰、梁朝伟、刘嘉玲等至今活跃于观众视野的巨星都出自该训练班。或许可以这样说,在港资尚未全面启动北上掘金热潮之前,《上海滩》、《射雕英雄传》、《鹿鼎记》等邵氏作品的影响力便已先行进入内地。上世纪80年代,TVB电视剧在内地播出,引发万人空巷的盛况,至今仍被观众奉为经典。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曾经风靡亚洲的“四大天王”,也是由邵逸夫一手策划。

  邵逸夫在香港的影响力源自于他的影视王国,而在内地的好口碑更多是因为他的慈善捐赠。从1985年起,他平均每年向内地捐赠1亿多元,用于支持各项社会公益事业。据统计,他共向内地捐赠了47亿港元,兴建了6000多个教育和医疗项目。

  有人说:全世界但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邵氏电影和TVB电视剧。事实上,经典的影视形象不但是华人的集体回忆,而且对于传播中华文化功不可没,邵逸夫也因此成为世界级的文化名人。1974年,他荣获英国CBE勋衔。1977年,被英女王册封为爵士。1991年,美国旧金山市将每年的9月8日定为“邵逸夫日”。好莱坞鬼才导演昆汀·塔伦蒂诺深受邵氏电影的影响。“有一年,我每天都要观看最少一部邵氏电影,有时候是3部。”他说。

  为了表彰邵逸夫对中国科学教育事业的巨大贡献,紫金山天文台曾将发现的2899号小行星命名为“邵逸夫星”。如今,叱咤纵横的巨星虽陨落,但其精神与情怀依旧璀璨夺目。

最新文章

  • 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保税运营中心投入使用
  • 中欧文化与贸易论坛在京开幕 双方文化贸易潜力巨大
  •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文创产业连续4年增速超20%
  • 中国移动音乐市场将达38.4亿元
  • 创意公司是怎样炼成的

图片新闻

加拿大发行马年邮票
天津神界打造津版四大名著漫画
本山传媒联合波克城市强势进军手游
张北冰雪文化旅游节开幕

热门文章

  • 什么成就儿童文学十年黄金期?
  • 第七届中国(合肥)国际文化博览会圆满落幕
  • 演艺市场:告别奢华,回归正常
  • 大黄鸭背后的“荷兰创意”
  • 汉字书写,从热爱开始
  • 青岛东方影都影视产业园补贴园内企业

      ©2013 版权所有:中国文化产业协会备案号:京ICP备1304213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754号 网站简介|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招聘英才|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