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English|加入收藏
  • 资讯
  • 公告
  • 会员
  • 政策
  • 活动
  • 首 页
  • 协会概况
  • 协会领导
  • 协会动态
  • 协会活动
  • 会员风采
  • 行业资讯
  • 国际交流
  • 政策法规
  • 会员服务
文化产业协会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产业观察 > 详细内容

演艺市场:告别奢华,回归正常

2013/10/10 09:52:37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  
大中小

  营造健康的演艺环境

  把扭转奢靡之风与满足群众文化消费统一起来

  “我们坚决支持中央八项规定,支持禁止使用政府资金搞奢华晚会,但同时也要防止一种倾向,不能说现在不搞奢华晚会、豪华演出了,就连正常的演出也不敢做了。”一位地方文艺院团的负责人说。

  在宋炳福看来,扭转奢靡之风和满足群众文化消费是可以统一起来的。他说,“在文艺院团转企改制之前,在事业单位的时候,政府给院团拨款是养人;改企之后政府应该是拨钱养事,加大政府的采购力度,购买演出、补贴场次、补贴票价,这样既扶持了院团,政府的钱又没有白花,而是花到了点子上,花到了老百姓身上。”

  一些业内人士指出,中国演艺市场发育不成熟,群众缺乏花钱看演出的习惯,政府有必要扶持演艺企业,培育市场。特别是在国有文艺院团基本完成转企改制以后,更有必要“扶上马、送一程”。邓胤说,云南省政府每年拨出专款用于鼓励院团送戏下乡,根据路途远近每场演出补贴几千元至1万元。浙江、江苏等省也采取政府采购演出和补贴文化惠民演出等形式,支持改制院团。北京市创办“周末剧场”,政府补贴演出,规定每场演出划出一定比例的低价票,群众只需花30块钱,就能欣赏演出。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晓明认为,演艺业是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最为彻底的一个领域,但事实上,从演艺业的性质和发达国家演艺业经验看,演艺产业大多数无法作为营利性机构运营,只有少数可以成为利润丰厚的营利性机构。因此,非营利机构应该是大多数演艺机构的体制性选择。“营转非”应该成为我国演艺产业深化改革的重要选项。

  北京市文化局研究室主任常林认为,当前政府对大众艺术演出、高端艺术演出、公益性演出的扶持还要继续加强,因为这是服务老百姓的,是培育演出市场的,这部分演出政府还要继续发挥引导作用,该补贴的还要补贴。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最新文章

  • 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保税运营中心投入使用
  • 中欧文化与贸易论坛在京开幕 双方文化贸易潜力巨大
  •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文创产业连续4年增速超20%
  • 中国移动音乐市场将达38.4亿元
  • 创意公司是怎样炼成的

图片新闻

加拿大发行马年邮票
天津神界打造津版四大名著漫画
本山传媒联合波克城市强势进军手游
张北冰雪文化旅游节开幕

热门文章

  • 什么成就儿童文学十年黄金期?
  • 第七届中国(合肥)国际文化博览会圆满落幕
  • 演艺市场:告别奢华,回归正常
  • 大黄鸭背后的“荷兰创意”
  • 汉字书写,从热爱开始
  • 青岛东方影都影视产业园补贴园内企业

      ©2013 版权所有:中国文化产业协会备案号:京ICP备1304213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754号 网站简介|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招聘英才|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