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English|加入收藏
  • 资讯
  • 公告
  • 会员
  • 政策
  • 活动
  • 首 页
  • 协会概况
  • 协会领导
  • 协会动态
  • 协会活动
  • 会员风采
  • 行业资讯
  • 国际交流
  • 政策法规
  • 会员服务
文化产业协会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产业观察 > 详细内容

切莫误读了申遗

2013/09/18 00:00:00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分享到:  
大中小

  迄今,我国创造了连续11年申遗年年成功的奇迹,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第二大国。据去年11月国家文物局正式公布更新后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全国各地又有45个项目列入其中,之后,媒体再传出诸如台儿庄古城、武汉盘龙城遗址、长征路线等近10个新的申遗项目。总之,近些年来,我国申遗呈现一片兴旺景象,热潮连连。

  如何看待我国目前的申遗情形?或者具体地说,为什么要申遗?怎样申遗?我国对申遗是否存在误读现象?中央政府有关部门有着清醒的认识和清晰的思路。日前,国家文物局在其官方网站发布了《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规程(试行)》,这是一个全面完整地披露申遗游戏规则的文件,有专家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一份为申遗正名的文件。”

  很显然,我国目前的申遗确乎存在被误读的现象。其表现形式主要有三——

  其一,大手大脚,奢华申遗。客观而论,我国政府本着对人类历史文化高度负责的姿态,在申遗方面花费巨额投资,从2009年的11亿元到2013年预算安排70亿元,中央财政文物保护专项资金4年内增加投入近6倍,这表明我国对历史责任的践履。但是,到了地方政府,有些就不是立足国情、量力而行了,而是大手大脚、大搞“巨资申遗”,如“丹霞地貌申遗”花了16个亿,有的申遗据说花费更多,连某些贫困县也举债申遗!申遗确实需要有一定量的投入,但动辄几十亿元、数百亿元,也太离谱了。据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人员分析:申遗的投资主要有三:一是文本规划编制,二是遗产本体修缮,三是管理监测平台建设。除遗产本体修缮花费较大外,另两项少则几百万元,多则数千万元足矣。

  其二,修复走样,异化申遗。文化遗产经过沧桑变迁,或破旧不堪,或挪作他用,或规模缩小,在申遗时必要的修复乃是情理之中的事儿。但是,《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规程(试行)》明确规定:必须保存历史的底蕴,原汁原味。反观我国某些地区,申遗这项单纯的专业工作背负了诸多强加于之的社会“污名”,如大量迁出原住民、新建仿古街区、任意扩大遗址等。

  其三,掺杂私货,商业申遗。文化遗产虽说是具体落脚在某个国家的某个区域,但从根本上说,它是沟通世界的桥梁。恰如印度德干学院前院长、致力于考古45年的帕蒂达耶教授所言:“推进文化遗产公众教育的必要性在于:虽然人类有其特定的区域、文化、语言或宗教身份,但多重身份这一概念让我们可以把世界文化遗产作为人类的共同遗产,这反过来也要求我们培养相互尊重的态度,积极欣赏他人及其文化。”检视我国目前的“申遗热”,缺失的正是那种“把世界文化遗产作为人类共同遗产”的理念,且不说其背后存有某些当地官员将申遗视为“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将申遗作为当地经济收入的“摇钱树”,大肆开发旅游项目,门票价格大幅度提高。重开发轻保护,业已成为某些文化遗产面临的一个困惑,使得大量珍贵遗产在自然和人为的破坏中惨遭蹂躏,直至消失。近30年来,全国消失了4万多处不可移动文物,便是一个明证。

  有位申遗专家断言:“误读申遗,既会误导申遗,也会错爱误伤遗产。”此言极是矣!

最新文章

  • 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保税运营中心投入使用
  • 中欧文化与贸易论坛在京开幕 双方文化贸易潜力巨大
  •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文创产业连续4年增速超20%
  • 中国移动音乐市场将达38.4亿元
  • 创意公司是怎样炼成的

图片新闻

加拿大发行马年邮票
天津神界打造津版四大名著漫画
本山传媒联合波克城市强势进军手游
张北冰雪文化旅游节开幕

热门文章

  • 什么成就儿童文学十年黄金期?
  • 第七届中国(合肥)国际文化博览会圆满落幕
  • 演艺市场:告别奢华,回归正常
  • 大黄鸭背后的“荷兰创意”
  • 汉字书写,从热爱开始
  • 青岛东方影都影视产业园补贴园内企业

      ©2013 版权所有:中国文化产业协会备案号:京ICP备1304213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754号 网站简介|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招聘英才| 网站地图